南通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迈出了创新性的一步,成为全国首个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搭建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网络的城市。这一网络覆盖沿江沿海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特别针对勺嘴鹬、黑脸琵鹭、小天鹅等珍稀濒危鸟类进行自动化监测与科学研究,极大地提升了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传统鸟类监测方法依赖人力,不仅工作量大、专业要求高,而且容易对鸟类造成干扰。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借助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影像识别技术,研发出智能监测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首批在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的10处鸟类智能监测点位中,已有6处热点区域完成了建设,其余4处也将在本月底前完成,标志着南通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生态所总工程师腊孟珂表示,南通市鸟类智能监测系统具备高度精准的监测能力,其识别准确率不输于人眼,同时大幅降低了对鸟类的干扰,实现了全天候监测。这得益于南通市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的海量鸟类影像数据库,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识别算法,使得监测准确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该智能监测系统采用了软硬件一体化技术,能够在复杂场景下实现动态多目标的监测、识别和分析。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还有助于建立干扰度低、准确率高、监测周期长的新型水鸟监测体系,为南通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钮雪冰表示,鸟类智能监测系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南通市在生物多样性智能化监测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南通市将进一步围绕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目标,持续开展监测形式探索、监测技术研发和监测试点建设工作,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网络,构建新型、绿色、长效的生物多样性智能监测体系,为南通市乃至全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