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雨雪、大风、降温天气的频发,公众对今冬的气候状况产生了诸多疑问。特别是关于“冷冬”的认定,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室首席专家郑志海明确指出,“冷冬”并非简单依据日常感受或局部地区的气温变化来判定,而是有严格的国家标准。这一标准基于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并需考虑气温偏低的程度和范围,划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的冷冬。因此,今年是否为“冷冬”,还需在冬季结束后,根据具体数据进行科学评估。
拉尼娜现象与雾霾扩散
关于拉尼娜现象是否有利于雾霾扩散的问题,郑志海表示,拉尼娜现象对雾霾的影响并非绝对。虽然强冷空气的到来可能暂时改善空气质量,但冬季大气污染扩散的气象条件总体上仍接近近五年平均状况。这意味着,即便在拉尼娜年,雾霾问题依然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
“冷冬”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面对“全球变暖为何还会冷”的疑问,郑志海详细解释了全球变暖和拉尼娜现象的不同时间尺度。全球变暖是长期趋势,而拉尼娜则是年际尺度的气候现象。两者并不矛盾,反而可能相互交织,使得气候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的速度放缓或停滞。
极端天气的防范与应对
鉴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不确定性,郑志海提醒社会各界需高度关注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特别是针对今年可能出现的极端强降温、强降雪等天气过程,北方供暖地区需加强能源储备和电力保障;同时,需防范电线积冰、道路结冰等对基础设施和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此外,畜牧业等生产领域也需做好防寒保暖和防风加固工作,确保生产安全。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通过科学认知、加强监测预警和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同时,也需要持续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