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极端降雨,特别是河南郑州等地的特大暴雨,引发了公众对城市防洪与内涝问题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城市的“韧性”,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及突发的自然灾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采访美国人类生态研究院院士李百炼先生,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韧性城市的概念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特别是从水安全角度提出了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
问题一: 对于海绵城市在郑州暴雨中的表现,您有何看法?
答: 李百炼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在解决城市防洪、防旱、防内涝方面已成为共识,但其应建立在宏观尺度、流域层面的“低影响开发”理念上。海绵城市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内小区域尺度的雨水资源利用和地表径流问题,而非解决“城市看海”这类区域或流域尺度的问题。因此,海绵城市并非万能,其应用需结合区域和流域的实际情况。
问题二: 建设“韧性城市”是否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定义“韧性城市”?
答: 李百炼指出,“韧性城市”作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及时抵御、吸收、快速适应并作出有效反应的城市。它涉及全时空、多领域、多学科,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体系。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抵御、适应和恢复能力,即城市在面对灾害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功能。
问题三: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什么是有“韧性”的视角?从水安全方面如何提高城市“韧性”?
答: 李百炼认为,韧性城市的“韧”体现在其“弹性”与“韧性”,能够从容应对不同类型的城市问题。城市最大的韧性来自于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水安全角度看,提高城市韧性需要重视六大生态工程措施,包括尊重河流自然规律、利用跌水堰净化水质、发挥原生微生物和植物种群的作用等。同时,还需跳出城市小尺度视角,从区域大尺度上考虑不同生态尺度和生态等级的生态关系。
问题四: 何谓生态尺度、生态等级?它们对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有何作用?
答: 李百炼解释,生态尺度并非简单的空间范围或面积大小问题,而是生态等级的概念。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需在特定空间尺度上解决问题。例如,“城市看海”问题需从流域尺度考虑水系、水面积及应对突发降雨的能力。不同生态等级上处理不同的生态关系,是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的关键。
问题五: 请结合具体城市“治水”实例,谈谈我国城市生态修复可借鉴哪些经验?
答: 李百炼通过苏州、武汉、荷兰瓦尔河、美国迈阿密等实例,阐述了城市生态修复的经验。他强调,城市“治水”应以水动力为基础,以水质为目标,充分尊重自然、恢复自然。具体经验包括保留足够的水面面积、恢复河流自然形态、构建科学完善的水陆空间格局等。同时,他还提到了中国重庆和雄安新区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