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数字化和信息化是推动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途径,这在杜祥琬的观点中得到了体现。他看好能源数字化的前景,并构想了一个未来场景,其中用户可以实时了解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能源的动态,并通过智慧电网科学地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能源。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的指导下,与会专家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源科学利用方面的重要性。杜祥琬提到,技术进步已经在不同行业和产业实现了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预示着未来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指出,太阳能发电成本的显著降低和新型轻质、高强度风车材料的出现,都是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例证。这些进展为能源转型的“先立后破”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基础。杜祥琬强调,除了传统的“富煤、缺油、少气”之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他提出,基于对资源基础的正确认知来“立”,并在“立”好之后逐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过去十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增长了12倍左右,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消费比例持续提升,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1.8%。
杜祥琬还提到,能源转型实际上增加了很多原本未被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使得能源供应更加安全。例如,河南兰考的试点表明,能源转型为能源安全做了“加法”。
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转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武雅斌认为,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可能对实现双碳目标贡献70%的力量。智慧能源有望使可利用的能源种类越来越多,通过多元化实现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
为实现能源的科学利用和优质输出,需要灵活性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等进行整合,这涉及到能源、电网、信息化、数字化等多个领域和学科的联合攻关,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