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长期存在的“重水轻泥”问题亟待解决。同济大学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指出,尽管污泥焚烧技术在部分政府层面已获得共识,但其被定位为过渡性、暂时性的技术策略,主要因焚烧会消耗所有有机质,从宏观成本效益考量,总费用偏高。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建成超过25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2亿立方米,与美、德等国相比具有显著规模。预计“十二五”规划末,我国污水处理能力将实现翻倍,同时伴随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氨氮指标也将纳入更高级别的考核体系。
以80%污泥含水率计算,我国年污泥产量高达3000万吨,但“重水轻泥”现象导致80%的污泥未获稳定化处置,而国际上多采取污水与污泥处理同步建设的策略。仅约10%的中国污泥实现了安全处置,这一现状已引起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多次重要批示强调解决污泥二次污染问题的紧迫性。
费用、资源与能源回收的考量:
戴晓虎教授强调,污泥焚烧虽被视为一种解决方案,但其高昂的总成本及对有机质的完全消耗,使得该技术仅被视为过渡性选择。此外,从资源保护角度看,磷矿作为稀缺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焚烧污泥将磷固化于建材中,长远来看可能威胁粮食安全。同时,污泥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较低,仅为20%-30%,因此,未来污泥能源利用的方向应聚焦于提高其转化效率和应用多样性。
国际趋势与借鉴:
日本,曾以污泥焚烧为主导的国家,近年来因能源价格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已转向生物质利用、能源化及有机质利用的新策略。欧盟成员国则普遍采取污泥土地利用的方式,实现资源化。美国污泥土地利用比例亦显著上升,从90年代的30%增长至2005年的66%。
国内现状与挑战:
我国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应用有限,主要受投资、管理和设备依赖进口等因素制约。好氧堆肥虽应用广泛,但辅料需求大,成本增加。填埋方式简单却带来环境风险,且占用土地资源,德国等国已禁止高有机质含量物质的填埋。污泥土地利用被视为未来方向,但当前面临工业废水治理标准执行不力等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需综合考虑费用、资源保护和能源回收等多方面因素,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向资源化、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同时,加强工业废水监管,确保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